
籃球資訊11月8日宣 今天,NBA中國官網發文分析了楊瀚森被下放的細節,原文如下:
在發展聯盟還開始打比賽前,楊瀚森已經去發展聯盟轉過一圈了,現在大家已經清楚地知道了:楊瀚森就是去發展聯盟訓練的。
而且,這不是看楊瀚森賽場表現之后臨時決定的,而是早在很久之前就計劃好的,并且早就和楊瀚森溝通過讓他有心理準備。
還有記者報道稱:盡管如此,開拓者也從來沒打算讓楊瀚森真的在發展聯盟打比賽,認為低等級的比賽對于他來說沒什么幫助,下放發展聯盟就單純只是去訓練。
想必大家可以安心一些了。
但同時大家可能也會有困惑:難道開拓者本隊就不訓練嗎?難道楊瀚森自己就不訓練嗎?為什么一定要去發展聯盟訓練?
對于前兩個問題,答案是:是的,確實“不訓練”。
這里我們需要再次像楊瀚森一樣上英語課:就像“球隊”在英語中對應不同的單詞一樣,“訓練”在英語中也對應不同的單詞,包括train、shootaround、exercise、practice。
*train,泛指廣義的訓練,從休賽期到訓練營到賽季中、從身體到技術到戰術,一個總稱。
*shootaround,中文一般稱“投籃訓練”,投投籃、練練運球傳球,和各位球迷一個人跑到小區球場上進行的訓練活動差不多。有些球員“每天投籃300次”的基本屬于這個范疇。在中文里自然也算“訓練”。
*exercise,指身體機能訓練,包括跑步、舉重、各種有氧無氧運動等等。
*practice,則特指“有教練指導的、有團隊配合的、側重球隊戰術”的團隊訓練。不只包括5v5對抗賽,也包括分組專項訓練,甚至包括有教練指導的罰球特訓。
當我們說球隊“不訓練”的時候,說的是球隊不常進行“practice”。(艾弗森在新聞發布上連說22次“訓練”時說的也是“practice”。)

明白了這些詞語的區別,大家就知道為什么楊瀚森不能自己一個人“訓練”:楊瀚森自己肯定會訓練的,但自己一個人訓練的訓練不叫“practice”,后者需要教練指導和隊友配合。
開拓者下放楊瀚森就是給他另配教練和隊友“開小灶”。
可能依然會有人困惑:球隊為啥不常“practice”?平時不練戰術嗎?
是的,很少練。這就是為什么教練和球員們談起磨合時常常強調“一個完整的賽季”:因為開賽前的訓練營是極為難得的球隊能夠連續整體訓練攻防戰術的時間。
賽季里的球隊訓練時間太少了。
我們可以算一下:常規賽一共約170天,比賽日共82天,飛客場的日子約三四十天,聯盟規定球員的休息日不少于18天,再考慮到有時需要休息、聯盟和球隊的活動安排等,每個月能拿來進行球隊訓練的日子屈指可數。
因此,開拓者特意早早規劃讓楊瀚森在下屬混音隊接受教練的專業指導,足可謂高瞻遠矚。
楊瀚森自己當然平時也會進行身體和籃球訓練,他的職業態度毋庸置疑,雖然我們平時看不到,但球隊內外的聲音都支持這一點。有球迷看到楊瀚森身體肌肉線條不明朗,這也不用擔心,一方面,適當的脂肪是籃球對抗所需,另一方面,楊瀚森和開拓者方面都在一直監測體脂率,目前其體脂率與試訓時相當,更何況在增重過程中屬于正常范圍,教練組也表示滿意,認為保持這種狀態就好。